Empty Title
余光中<聽聽那冷雨>讀後心得
書名:聽聽那冷雨
作著:余光中
出版社:九歌出版社
閱讀心得:
窗扉,外,傳來陣陣的雷電交雜節奏、絲細細地如針梢刺痛;匆急急地似針腰穿梭、徘徊於布幔間,細、急、輕,柔……。在一場大自然的洗禮過後,從此,回憶中就少不了深置大自然樂曲中,節奏的輕盈快步、愜意悅耳,有如落花生愈嚼愈香,愈聽愈入味。當我們聆聽到雨聲,所滋味的,雖充滿無垠無涯的思想感受、卻仍比不上余光中先生<聽聽那冷雨>中,所謂以聽覺,甚至是更深奧難覓的冷的感覺。
我讀余光中先生的這本書,原以為他的內容該是和以前所見之詩集相去不遠,實際讀後,卻是完全的震懾住了。余先生的想像力、創造力豐沛不凡,我並不是不了解,但在他的每篇文章中,字裡行間,卻又讓我驚嘆連連,就拿<聽聽那冷雨>來説吧!
讀完了第一段,原以為雨聲雨景的變化,不過就是如此,想不出還有什麼能用上的「妙句」了。細細品下,卻是段段有雨、句句不離雨,而那滿溢胸中的情感,亦隨著那滴滴旋落的雨一般宣洩而出,彷彿是走入了雨的國都、故園的城垣。再說罷,沿著狹隘窄長迴繞的長巷長廊裡,可以走到台北、走到溪頭、走近千山環繞的丹佛,卻仍是躲不了雨神朱比特的輕拂。一晃,又是回到了雨裡風裡的台北,那精緻細膩的文字,演成了一齣動人的電影,莫說是文章裡近百種的變換,真要寫個完全,怕是幾本史冊也謄不進的。我要說的是,余先生,正如眾人所說的,即便是有了年紀,卻還能創造出一篇篇雋永的文畫來,卓越的思考與創造力一點兒也不輸給年輕人。好像歐陽脩先生的<秋聲賦>,帶出一種清晰的影像來。
但是,余先生的文字,卻不是死板板的樣子,每一字、每一句,似都在落筆之時獲得了新生,在排列組合下產生了新的生命,令你在閱讀的時候,不只是讀而以,而是一種與作家的對話、甚至是看盡了作家的生命,如韓愈<師說>自頭至尾,似學生似的乖乖聽訓,而讀<聽聽那冷雨>…...,彷彿是旅者、長者、智者的侃侃而談,講的、或在文本上看見的,是一段旅行;聽見的,是旅程的深意;感受到的,卻是一幕幕對故鄉、對文學的一股淡淡的哀愁、一抹抹期待的希望。它是詩、是文章;不是詩、不是文章,端看你的感受。在我讀來,是一種身在文裡卻在詩境的、交錯的複雜感受。如:「忐忐忑忑忐忑忑」該是詩的句子,卻是在文章裡;一串串的疊詞,是一種詩的節奏、詩的韻律,可回身一望,卻是埋藏在一波波的文浪裡。縈繞流轉的,是字、是句、是歲月、是時空。
越讀下,就益覺自己的才淺了,雖然,一行行的文字、典故、甚至是外國文學(如小說、劇本、詩集、神話、歌詞……),不全是未曾讀過,平時拾起,細細咀嚼,讚嘆其中的韻味,但也僅此而已,未能把它運用在文章中,總覺得有些愧對那些詩書了,一般簡單的描述不成問題,但要能像這樣自如的流洩於紙上,談何容易?只願自己還能保有這一份欣賞的感動之心、學習之心,假若一天,能這樣暢然的拋詞接句、抒情散懷,也是令人可期。
我想,要能做出這樣的文章,除了對詩、對書要多所涉獵,保持心境的開闊和出生也同等重要,不要說開闊就要如喇嘛和尚一樣開敞無為,也不是說出生就得同嬰孩般的稚嫩無知;而是既能有開明的心來接納各種事物,如孩童之心的可塑,才能把紅澄澄的夕陽,亮晃晃晃的明日化作畫布、化作掛軸,想盡辦法的剪一方帶回去。
或許是余先生的生平經歷與我們有所落差,我未曾去望過那自小至大如雷貫耳的神州景象,余先生對家國的嚮往、的寄託,以及他對文學的期許,還有他的一生,揉合在他的作品裡,充滿了生命力。不如我們平常新聞報章雜誌裡紛紛擾擾的帳至八掛黑暗血腥的哀痛,我前頭所述的哀愁,應是期許文學進境的盼想,而他的文章,無論過了多久,都很有韻味。